close

1. 互動設計的準則總是管用!
若用戶無法輕易的使用你的 app,那他們也不會想從 app store 中下載。良好的使用性能讓產品"好用",在競爭的市場中,這已經是最基本的要素了。而且大家肯定希望使用者能直覺的操作產品,建議開發團隊可以使用合適的介面模板。藉由使用者相當熟悉的介面模板,讓他們更快地適應新 app。

2. 了解你的使用者
app 設計 所要考量的地方不單只有螢幕大小。Maier 指出:使用者類型、操作情境或體驗等因素會構成介面設計上最基本的約束。所以,要打造以目標為導向的 app 介面首要的任務就是了解你的使用者。使用者情境圖最主要的表示內容,就是人物誌中的虛擬角色如何進行思考與行動,你可藉由情境圖來發掘問題並產生洞見。此外,也可以讓你設計出最適合使用者的 UI,並滿足他們的需求。體驗地圖上會呈現所有使用者與服務發生互動的時刻與情況,開發團隊就能針對它進行探討。譬如:你可以將使用者操作 app 的所有互動點,以步驟的方式呈現於體驗地圖上,如此一來,你就能針對使用者在進行某步驟下的情緒或情境探討。
若能在適當的流程中進行使用者測試是最好。若沒有資源做完整的使用性測試,你也可以透過線上服務來進行的使用性測試,如 UserTesting。藉此,你可以釐清使用者如何使用你的產品,並發現使用者行為的差異,從中得到更適合使用者的洞見。最後,我們建議在一次使用性測試中,至少有五位使用者參加。若還想要了解更多,推薦閱讀使用性測試專家(Jeff Sauros) 提供的 移動裝置 app 使用性測試建議。

 

3. 了解使用者的操作流程,並安排內容
設計與研究是可以同步進行的。例如,透過你所認知或學習到的資訊,快速的把使用者進行此項任務或功能的流程展開。接著,在定義正確的介面流程前,建立一個簡單的原型(prototype),而這個原型不需要太過花俏或複雜,甚至可隨手畫於紙上。藉此,你可以清楚的瞭解使用者進行此任務的流程與產品內容、操作行為間的關係。如果你打算把整個操作流程展開,也許可考慮用"文字描述"的方式,把各頁面的功能、跳轉流程順序與內容……等安排好,而不是馬上繪製 wireframe。 Jessica Downey 曾經提到此方法,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。而這樣的方式可快速呈現 app 的概念,以及讓人輕易的理解每個頁面之間的關係。

4. 以使用者熟悉的模式來設計,加強產品的使用性
我們並不是建議你直接複製別人的設計,而是認為這些常見的 UI 模板(或其中的元素)已有良好的使用性,使用它既省時便利,又不會讓使用者增加學習成本,當然也可結合更多的創意!如此一來,你可以確保你的產品符合使用者的期待,同時也不會因為跟其他產品過於類似而顯得無聊。

5.用戶通過 app 名字介紹,圖片,已經很難知道到底內含服務是什麼,再加上使用者不一定會下載、試用,因此要衝下載量,或是衝高服務觸及客群的困難度也變高。
1.下載應用用戶的年齡分佈趨於扁平
使用族群中,青少年、31 到 40 歲的族群增長最多,就成為開發者切入細分年齡層的機會,推出更符合此年齡層需求的服務。例如,老人的網路購物商機就是一例,年長者網購通常會買給自己、買給孫子,然後用兒子的卡付錢(?),這就顯示出一個大商機。

2.app 類型的需求拉寬
過去消費者行為看似非常單一,但是隨著網路深入每個角落,各種不同的服務開始被線上化,例如購物團購的需求開始增多。這種從生活服務的相關需求增幅最快,若創業者想進入網路創業領域,從新興的服務類下手最實際。

3.近幾年百貨、超商APP都推出「集點服務」,只要註冊就送點數。像超商APP,可以用點數換商品或加價購。而百貨APP為了吸引更多下載量,用戶只要推薦好友,就可以再另外獲得五百點,而拿到的點數可以在餐廳消費,折抵現金。

4.每個星期邀請2-3個使用者來公司,很多時候,團隊以為是小事情,但使用者非常在乎,這些都可以透過持續不間斷搜集使用者反饋,找到核心問題。

5.近幾年來利用微博、微信、社群、新聞媒體等社群行銷管道推廣 APP 也成為很熱門的選擇。社群管道面臨一個最常見的問題,就是無法衡量在口碑傳播產生的真正下載量。口碑行銷的傳播其實與產品本身有密切效果。產品是否真正有價值,能夠刺激使用者去使用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但型銷的價值在於放大產品某一方面的優點,或者包裝一個噱頭,需要產品和營運團隊精心策劃,有步驟有節奏的進行行銷溝通,才能收到良好效果。

arrow
arrow

    DJ小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