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打開e-mail信箱,總會收到朋友們寄來的、各式各樣的訊息。有些,是有點準又不會太準的心理測驗;有些,是感人肺腑或發人深省的文章;有些,是電腦病毒等新資訊;有些,是有益身心的保健新知;有些,則是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話。

每次在電腦螢幕上,看到這些e-mail,我總是覺得很開心!且不論這些資訊的真偽。隱在這些e-mail背後的,都是朋友們「樂於與我們分享它們」的一片真的呀!

固然「讀書」,是我們學習的重要管道之一;然而,「分享」卻能使我們的學習,更加豐富精進得多!

「書籍」畢竟是以固定、單向的文字或圖像,來記載與傳播知識的工具;但「人」卻是活生生的、會說話會思考的動物。即使出生、成長於同一個屋簷下的手足,讀了同一本書、得知同一件事情,也未必會有全然相同﹝甚至可能大相逕庭﹞的想法;更何況每ㄧ個年齡相異、來自不同生長背景的人們,腦中的所見所聞,絕對不可能是一個模樣。所以,若是能將自己的所知所學,與他人分享,不僅可擴大彼此的眼界,還能在其中相互激盪!如果沒有這種分享與激盪的過程,或許,曾數度改編為電影和卡通的《科學怪人》一書,便無從誕生?

在《科學怪人》的作者瑪麗‧雪萊,以及他的丈夫詩人雪萊、另位詩人拜倫、瑪麗的妹妹柯雷等人,一起定居於日內瓦時,由於他們都被當時流傳的種種神祕事物深深吸引,便常在他們夜晚的聚會中,以此為談話主題。

某天晚上,他們談起了「生命的本質與起源」。當拜倫與雪萊,正熱烈地談著「有機物質的電流生命」這現象時,他們的討論,激起了瑪麗豐富的想像力!「如果,電流學真的顯示了『屍體可被重新賦與生命』的現象,也許構成生物的某些部份,便能在人們自行製造、結合後,再經由電流的流通,賦予它屬於生命的溫暖。」一面聽著大夥兒的討論,瑪麗的心裡,一面這樣想著。

後來,在雪萊的鼓勵下,瑪麗將這個構想,寫成了我們今天讀到的《科學怪人》這本小說。記得歌德曾在他與米勒的談話中,說「你們與其靠著讀書來學習,還不如以生動思想的交換,以及明朗的交際進行學習,如此,得到的效果更好。」

或許邀幾位好友,共同組個小小的讀書會;或許將自己最近的閱讀心得與生活感想,寫封e-mail告訴朋友;或許在電話中、網站上,和別人聊聊某個主題。無論用什麼方式,再學習的路上,請試著以分享的心,將視野開拓得更加遼廣。

arrow
arrow

    DJ小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